重庆,在山城里长出的新材料集群
重庆是一座山城,绝非浪得虚名。在这里,眼看相距不到百米的两地,有可能需要你爬梯下坡大半个钟头,“9D魔幻城市”之名由此而生。而重庆的化工产业,也在这些此起彼伏的梯坎中拔地而起,向上生长。
富气、无油、无煤——这是唯一没有炼化项目的直辖市
重庆地处西南,作为“三线建设”的中心城市,这里的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历时10余年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这里投资建设了四川维尼纶厂、重庆氮肥厂、重庆磷肥厂等一批骨干化工企业;改造扩建了天原化工厂、长寿化工厂、重庆化工厂等一批老企业。到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末期,化工已经成为重庆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到今天,重庆化工产业在重庆工业产值中仅占比约为5%,在全国范围看,更是榜上无名,险些垫底。重庆化工的退步受原料、政策及地理环境影响较大,重庆市资源“富气、无油、无煤”,没有大型炼油项目,受全国石化产业规划及煤化工布局限制,不能新建炼油和发展煤化工项目,导致下游合成材料产业链发展缺少烯烃、芳烃等主要原料;天然气化工受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及天然气量价供给的限制,难以做大做强;地处长江沿线,水系发达,化工园区用地进一步缩小,承接能力受限。区域性原料匮乏在重庆体现得淋漓尽致。据了解,当前除了四川石化可以给重庆提供少量芳烃以外,苯等原料需要从兰州和新疆采购,丙酮等原料需要从国外通过江海联运进渝。原料采购半径大部分超过了500千米。而乙烯丙烯等基础原料的缺乏从根源上导致了化工产业的断链,下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重庆对大型炼化项目的规划可以追述到上个世纪。今天,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大炼油、乙烯生产国地位,千万吨级炼厂达35家。我国炼油行业也发展为经营主体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中化、中海油、民企、外资、及煤基油品企业等多元化参与竞争的格局。但重庆在这一轮炼化大发展中未能上车。
但重庆并未放弃对这样一个龙头项目落地的努力,从当地政府到各级园区到园区内企业,都在极力盼望。尽管事实上,从2022年开始,我国炼油能力增长放缓;2023年,国内新建、改扩建炼油项目暂无建成投产计划,淘汰落后产能亦将告一段落。但当前重庆基于下游市场需求对大型炼化项目的规划,在业内人士看来仍然具有合理性。
逆境中成长的产业——这里孕育了多个新材料龙头企业
长江、嘉陵江两江在重庆交汇,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在重庆市境内纵横,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重庆独特的码头文化,让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容纳着各种各样的人群,也容纳着时代的变迁。
正是这样的包容性格,使得重庆在不靠海、不富煤,三烯(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等化工基础原料自给能力低下的情况下,跳出局限,打造了一条下游新材料产业链,形成了全国少有的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天然气化工产业。以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为代表,重庆建成了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尿素、氰化氢、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聚氨酯树脂、聚氨酯黏接剂、聚酯、聚苯硫醚、聚甲醛、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十余种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已实现本地生产。聚氨酯、聚酰胺、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端烯烃等合成材料产业链初具规模。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这里形成了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装备、钢铁材料、绿色医药、生产性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和“全球天然气化工新材料领先者、国际知名的硅基新材料供应商、世界级新能源材料及装备集成示范地”三大超级品牌,新材料产值占全市1/4,优势突出。拥有全球领先的天然气制乙炔技术(川维化工)、世界首套天然气制蛋白质项目(恺迪苏),全球最大超临界气凝胶生产商(华陆科技)、西南最大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项目(恩捷科技)、最大MMA一体化项目(双象集团)、西南地区唯一的MDI生产基地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项目。培育了国家级研发机构3个—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信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重庆渝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拟培育上市企业30家。先后荣获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国字号”殊荣。
重庆另一个化工园区—涪陵区白涛化工园区位于乌江江畔,在一座座山坳中,一座座世界级化工企业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这些山坳曾经见证了那些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三线建设的奋斗者,今天这里也见证了那一座座开山劈石,化工企业成长的经历。经过10余年的耕耘,园区因地制宜,围绕化工和金属新材料,打造了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己二酸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差别化氨纶和氧化亚氮生产基地、全国单体产能最大的棕刚玉生产基地,率先攻克“己二腈”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建成世界单套最大食品级PET产能项目。
与国内很多地方的产业发展路径不同的是,重庆没有从上游向下游,产业链自然延伸的优势,但也没有等、靠、要,而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坚持需求牵引,聚焦汽车、电子、装备等重点产业和城市建设、居民消费等重点领域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高性能树脂、高性能涂料、专用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等方向的新材料,这里已成长出一批新材料产业集群。
关注化工产业链安全保障——立足于区域经济优势,延链补链
在调研中发现,重庆发展化工产业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里没有原料资源,仅有的天然气资源也存在指标紧缺现象;这里地处山区,工业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紧缺;这里紧邻长江,严守干支流一千米范围内不能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的红线。
但在调研中,重庆发展化工产业的韧性也使人感叹。他们鼓励传统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逐步提升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产值占比,培育生物化工产业,推动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用当地人的话讲,他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没有原料打造产业链的经验,这种立足于区域经济优势,放眼区域全产业来补链强链的方式与当前园区发展前沿趋势不谋而合,让人惊叹于他们的前瞻性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未来,在《重庆市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仍在打造专精特新、高附加值新材料产业链上布局谋划。
一是全力打造合成材料优势产业链条。依托本地现有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提升完善聚氨酯、聚酰胺、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端聚烯烃产业链,培育聚碳酸酯、乙丙橡胶、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等特色产业链。以己二酸、MDI为核心,依托甲醇资源,规划建设MTO项目,发展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PU产品,拓展聚氨酯产品品种,做强聚氨酯产业链。加快30万吨/年己二胺、30万吨/年尼龙66项目建设;发展己内酰胺、尼龙6等产品,做大聚酰胺产业链。推动乙醇酸、BDO、乙二醇、丁二醇、PTT、PBT项目落地,扩大PET产能,推动PBAT/PBS/PGA项目建设,发展可降解聚酯产品,进一步完善聚酯产业链。结合规划建设的MTO项目,发展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热塑性聚乙烯醇树脂、PVB树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CPE树脂等聚烯烃产业链产品,引育乙丙橡胶、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等合成材料产业链。依托MMA,完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链。以碳酸二甲酯为基础,培育聚碳酸酯产业链。扩大聚甲醛、PPS规模。
二是加快壮大三类专用化学品规模。立足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对高端化学品的需求,重点发展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印刷电路板、新能源电池等消费领域紧密结合的高端化学品。
三是着力提升基础化学品发展质效。鼓励企业延伸基础产品产业链,努力实现甲醇、氨、氯碱、电石等危险化学品的本地消纳,减少运输风险。支持企业延长天然气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发展VAE等下游产品。鼓励企业延伸纯碱、锶盐等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支持甲醇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烯烃、乙醇、BDO、醋酸等本地需求量大的产品。支持液氨生产企业重点开发工业用途,减少农用肥料比重;鼓励建设车用尿素供应网络和销售体系,开拓尿素下游产品,逐步开发脲醛树脂、氨基树脂、发泡剂、阻燃涂料等新型材料;扩大合成氨、尿素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覆盖面。鼓励化肥企业开发专用复合肥、缓控释肥等新型化肥产品和阻燃剂等新产品。鼓励氯碱生产企业开发消耗氯气的新产品,延伸氯气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电石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BDO、可降解塑料等环保产品。鼓励农药企业开发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逐步淘汰高毒、低效、高残留农药,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现有农药产品的技术升级迭代。
四是培育发展生物化工产品。以生物基材为原料,重点发展戊二胺、丁二酸、乳酸、1,3-丙二醇等生物基产品,延伸发展PBS、聚乳酸、PTT等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尼龙56纤维和工程塑料等产品。培育生物农药产品,推动新型绿色农药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石化基地正面临新一段转型期,应跳出石化产业链本身,研究化工产业链安全保障,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挖掘应用市场需求;同时,用高端新材料去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在打造现代化产业链的同时,形成新时代区域发展新格局新态势。
这是重庆化工产业正在经历的嬗变,也是重庆化工产业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也希望重庆对龙头项目的期待可以实现。
图为2023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组走进白涛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