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研究院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创新要素的活跃地、创新动能的聚集地,是科技创新的“桥头堡”。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大连院”)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炼油技术科研机构,70余年来始终以科技报国、创新笃行为己任,以人造石油技术支撑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以系列加氢催化剂的国产化、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量体裁衣”加氢裂化技术等引领支撑中国炼油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十四五”以来,大连院深挖重油转化基础本质,填补了我国炼油行业自主创新技术中最后一块拼图——沸腾床渣油加氢,构建了以STRONG沸腾床为平台的技术谱系,全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平台技术,可协助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灵活调整,成为当下劣质渣油高效转化的首选。紧盯能源安全,开发的氢气纯化技术、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C)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技术、全铁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综合能源管控技术等应用示范,助力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聚焦石化行业转型升级,开发的碳四轻烃制备可降解材料单体技术、催化油浆制备高端针状焦技术、白油制备动物疫苗用油技术、相变蜡作为航天相变材料等全面推广应用,有效支撑石化工业补链延链强链,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图为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侯栓弟
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油石化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空间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大连院将锚定“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要求,以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为核心,锻造技术新优势,引领支撑炼化产业转型升级。
引领“油转化”“油转特”转型。充分利用国内外海量的石化资产,深刻审视石化资源用途和过程改变的新趋势、从燃料变为原料的新机遇,重新思考传统技术适应未来化工原料要求的新特点,强化特定烃类的选择性,实现精准加氢和选择性裂化,推进低成本“油转化”。精准聚集高端润滑油脂、高端碳材料、高端白油、可降解材料单体等技术,大力推进“油转特”,助力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对已历经百余年发展和技术迭代的炼油化工领域技术,开展有组织的“从1到0”的反向应用基础研究,深化从分子层面对工艺技术再认识,强化过程选择性和理性设计,使传统技术绽放新春。
大力推进绿色化转型。谋划布局绿电替代、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能耦合发展。以“降低石油石化的碳排放和碳足迹为目标的绿氢炼化”为落脚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研究绿氢作为原料的未来炼厂产业链重塑,构建新的技术创新链,不断实现新能源耦合传统产业发展。立足节能环保及碳核算先发优势,整合废水、废气、固废和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构建基于物流、能量流和碳流的全厂优化系统,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技术构架。以大环保的理念,从末端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推进废旧塑料、废催化剂等循环经济发展。
以数智赋能产业升级。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许多行业提升效率和优化的有力武器,石油作为一个难以定量和基元机理描述的复杂体系,大数据和数据逻辑分析为优化操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依托中国石化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以建立重点核心装置数字孪生和大数据混合模型为抓手,提升炼厂数智化水平,增强装置的优化空间和操作安全性。构建石化基础数据库,开发炼化大模型、石化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不断丰富AI场景,打造石化智能大脑,支撑未来智慧石化。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增强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当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围绕中国石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规划,大连院将汇聚资源、突出重点,坚持技术先导、示范先行,加强战略性新兴领域开拓,着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攻关,通过中国石化丰富的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标杆性项目,以点的突破形成面的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以氢气吸附纯化技术推广应用为依托,以SOEC、海水制氢技术突破为着力点,助力中国石化“第一氢能公司”和氢能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加快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解决太阳能、风能以及氢能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限制。持续深化分布式微电网技术和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智慧管控系统研发,针对石化上游采油、风电、光伏等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零碳解决方案。
大力推进高端材料技术的布局攻关。充分利用中国石化丰富的富芳烃油浆资源,开发负极焦系列化产品以及稳定化生产技术,形成体系化、战略化、品牌化的负极材料市场控制力量。加强合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研究,持续深化微生物筛选、基因工程、酶蛋白工程、生物过程调控等研发平台,集中攻关非粮生物基单体及材料产业链技术,探寻中国石化低碳发展新路径。紧跟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契机,加快关键材料、电池制造产业化技术研发,支撑中国石化动能接续。
着力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大连院将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现代化研发体系建设。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科研创新体系,以重大项目培育来拓展产业疆域、引领行业转型发展。持续深化拓展“赛马”“揭榜挂帅”等科研攻关组织模式,探索研究特区和研究组群,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决定权,打造更柔性的组织形式、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更广泛的智力资源、更开放的创新生态,不断提升体系化攻关能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贯通基础研究、中试实验和工业应用,推动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快速转化。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大连院将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强院工程。完善培养体系,广搭平台、优化机制,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多措并举培养能打大仗、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持续系统地“生才”。厚植招才引智的沃土,围绕战略布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广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精尖缺”特殊人才,用好国内外合作团队和联合培养研究生资源,灵活开放地“聚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树牢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精准有效地“理才”。构建以战略科学家、国家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为体系的人才雁阵格局,以重大项目为核心的柔性团队,形成优势互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