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召开线上调度会提出: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
7月1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召开的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调度会在线上举行。会议提出,未来各部门、各地方、有关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应分类分策,将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作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和优化升级的重点工作实施。
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龚桢梽、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介绍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两部委下一步重点工作。龚桢梽寄语化工企业:“企业作为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的主体,要全面把握这项工作带来的重大机遇和刚性约束,以主人翁的精神自觉、主动、加快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龚桢梽要求化工企业,加大改造升级力度。积极配合完成能效水平核定,科学制定节能降碳实施方案,要努力打造行业龙头示范标杆。龚桢梽希望行业协会,发挥关键纽带作用。一方面,要紧密关注本领域企业先进节能技术和装备应用情况;另一方面,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诉求。
丁志军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了16%;2021年又比上年下降了5.6%。今年6月,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对工业节能提效作出了整体工作安排。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树立能效引领的鲜明导向,深入挖掘重点行业节能潜力,大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水平,持续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有序推进企业技术升级,统筹提升综合能效水平。
来自石油和化工、钢铁、建材等领域的行业协会和优秀企业进行了节能降碳工作的汇报,并提出发展建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万华化学3家石化行业优秀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节能降碳工作的路径和成果。中国石油提出,力争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中国石化表示,截至2021年底,集团已累计实施“能效提升”项目近4000项,实现节能约650万吨标煤;万华化学介绍,旗下一在建项目投产后将为项目所在地烟台市提供1亿平方米城市冬季清洁采暖保障,为万华生产装置提供最多800MW的热量,每年可节约煤炭约2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0万吨。作为石化行业的代表企业,3家企业的发言向公众展示了石化行业节能降碳的坚定决心和铁血手腕,为石化行业进一步推进节能降碳工作树立了标杆。
本次会议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石化处处长戴飞主持。来自化工大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和广东省的发改部门和工信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当地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介绍了利用政策性金融引导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方案。
本次会议内容详实,反响热烈。来自国家部委的领导介绍工作思路,倾听产业声音;来自协会、企业的代表介绍工作成果,提出呼吁建议。为更全面地呈现会议内容,本刊特将参会嘉宾演讲内容编撰成发言集锦,以飨读者。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龚桢梽:围绕六项工作展开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进工业领域节能用能等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保障,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我委将把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作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和优化升级的重点工作,重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抓紧完成各地能效清单目录和改造方案。各地方要在前期组织开展能效情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本地区重点企业能效情况校核,并与企业达成一致。同时,抓紧优化完善本地区重点领域企业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明确推进步骤、改造期限、技术路线、工作节点、预期目标等,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及时向社会公开。我们将从本月底开始,每月进行调度和通报。
二是加大对各地方总体实施方案的复核指导。在地方完成本地区能效清单目录和技术改造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将委托国家节能中心联合第三方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对地方能效情况进行复核,对技术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细化落实任务举措,确保稳妥有序实施。这项工作我们将在今年下半年重点推进。
三是加快对龙头企业的重点培育和示范引领。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打造龙头标杆示范企业。我们将在下半年组织各地方和相关行业协会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典型案例汇编,届时请大家积极推荐报送,也欢迎媒体宣传推介。
四是加大对重点项目的金融政策支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适时召开骨干企业与金融机构工作对接会。同时,也将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五是加快完善标准修订和计量体系。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协会,加快推动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逐步实现行业能效水平与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的统一。同时,还将推动有关单位逐步建立健全重点行业能效和碳排放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企业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计量、报告、核查和评价机制。
六是强化政策协同并加强督促落实。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协同配合,严格执行节能降碳相关政策,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测和现场检查。同时,将通过绿色电价、节能监察、环保监督执法等手段,加大市场调节、督促落实力度。此外,将建立健全通报批评、用能预警、约谈问责、整改督办等工作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坚持系统观念,加大工业节能提效工作力度
推进工业节能提效,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共同发布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对工业节能提效作出了整体工作安排。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打好政策“组合拳”,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水平。树立能效引领的鲜明导向,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用能领域,分业施策、分类推进,实现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深入挖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数字基础设施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
二是持续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水平。强化应用导向,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品推广应用,持续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围绕电机、变压器等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促进系统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提高供给质量和系统效率。发挥数字技术对节能提效的赋能作用,推动工业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实现用能的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
三是持续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聚焦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新型基础设施等,持续组织开展工业节能监察。深入推进工业节能诊断服务,组织开展百家企业全面节能诊断和千家中小企业专项节能诊断工作,培育一批优质节能诊断服务机构,持续跟踪节能诊断效果,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四是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水平。对标能效标杆水平,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强工业园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风电、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有序推进工业用能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三大抓手助推企业节能降碳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和重要支撑。工业是用能大户,也是开展节能降碳工作的重点领域。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的意见,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配合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各项工作。
第一,科学评估地方能效清单和技改实施方案,持续推动能效提升。一是汇总分析地方企业能效清单。二是对省级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和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等进行研判,把握企业实施节能技改的技术需求等。必要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技术路线、设备选型等进行深入论证,对不合理的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中心将组织相关行业机构提出完善建议。
第二,做好政策帮扶指导,深入开展节能降碳服务。一是中心将发挥熟悉政策的优势,针对地方节能降碳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指导。二是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技术供需服务对接,推动解决技术选择难、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三是打造培育一批产业结构合理、能源管理规范、能效水平先进的标杆企业,以期带动更多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第三,及时跟进总结经验做法,强化示范宣传推广。中心将配合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及时调度各地方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推进情况,加强对项目的考核评价和跟踪调研,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刻、可推广的经验。同时遴选能效水平整体领先、整改推进有亮点的示范地区和重点领域能效标杆企业予以宣传推广。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冶金建材业务部主任李胜辉:处理好节能降碳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
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动态性特征的工作实现过程,始终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何处理好节能降碳与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双碳”政策实施以来的重大课题。中咨公司结合重点领域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能耗约束,倒逼企业技术改造。对达不到能耗基准水平的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达不到能耗标杆水平的企业,鼓励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二是相关手续齐备后再开工建设。对于技改项目,能耗往往是减少的,但要有明确的说明和翔实的数据支撑。对于涉及产能置换的项目,各地要确保实施产能置换后再予以备案,对于光伏玻璃等需要召开听证会的项目,需要国家出具风险预警意见后再予以备案。
三是提出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要求清单。对重点领域行业,可以列出设备产能规模要求、工业技术要求清单,作为行业节能降碳的技改方向和依据。
四是严格按照要求核算能耗值。由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对企业新建项目或技改项目的能耗水平进行联合认定;中央企业项目,要由总部负责认定。项目建成投产后,竣工验收要对实际能效水平进行再次认定。
五是政策上向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适度倾斜。因地制宜推动在不同区域差异化布局,加快推进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建议政策上向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适度予以倾斜,引导企业积极、有序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君发:有序推进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工作
节能降碳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充分认识到石化化工行业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石化化工行业具有消费能源、转换能源和回收能源的特性,在排碳的同时,也能固碳和回收碳。石化化工行业门类复杂、生产企业多、产品数量多、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共存,不同领域碳排放量多寡悬殊。
针对石化化工行业上述特性,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第一,摸清家底,分类施策。首先对域内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找出不同企业的节能减碳方向和重点,制定节能降碳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分类施策,有序推进。
第二,注重生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装备的适用性和建设方案的合理性。鼓励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绿色低碳技术,鼓励配套建设回收二氧化碳制化学品装置,鼓励采用工艺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及低位热能回收利用技术,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的国产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
第三,注重节能降碳措施的可实施性,注重节能效果及推广价值。避免片面追求节能减碳,大量采用不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影响项目“安稳满长优”运行。同时,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四,企业节能降碳改造要与绿色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注重产业发展对传统技术产品的升级替代以及与新兴产业的融合。
第五,适时启动化工园区节能降碳改造试点工作。在化工园区开展节能降碳工作,可以实现园区内企业能源供应互补,提高园区整体能源利用水平,达到更高水平的节能降碳效果。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为石化化工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标准引领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节能降碳升级改造系列文件后,石化化工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行业协会积极行动,宣贯和落实系列文件要求,通过标准制定、节能诊断、能效对标等多种方式,研究和制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的具体方案,选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和装备,策划和实施节能降碳技改项目,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
为发挥能耗限额标准的倒逼和引领作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承担了石化化工行业部分重点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编制任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将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烧碱、电石、甲醇等39项国家标准整合为11个重点石化化工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并修订其中能耗指标。本次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了限额值、准入值和先进值。目前,各重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已陆续进入送审环节,炼油、醇醚、氯碱、纯碱行业等国家标准将陆续公开征求意见。
此外,石化联合会高度重视“双碳”工作,成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组,编制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前,石化联合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正在组织研究制订《石化化工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要求与实施指南》《石化化工行业 基于项目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评估通用要求》《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合成氨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甲醇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电石企业》《石化化工行业低碳产品评价导则》《石化化工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限额编制导则》等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下一步,产业发展部将与质量安全环保部全力配合,全力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大力推进石油化工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为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提供标准引领。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积极开展氮肥、甲醇行业节能降碳工作
在推进氮肥、甲醇行业节能降碳工作中,氮肥工业协会多次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示范项目,同时通过组织专业会议,与业内企业交流行业节能降碳形势,探讨改造升级措施。
在标准制定方面,氮肥工业协会参与修订氮肥、甲醇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2021年5月起,氮肥工业协会组织开展合成氨、尿素、碳酸氢铵、甲醇等5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修订,2022年6月提交标准修订稿。去年9月,受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委托,氮肥工业协会开展合成氨领域节能降碳有关情况调研,提出基准值、标杆值建议。最终,配合并协助国家发改委制定《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合成氨行业指标。
在服务企业方面,去年7月,氮肥工业协会组织开展了氮肥、甲醇行业碳减排交流会。会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充分交流氮肥、甲醇行业碳排放情况,探讨符合行业特点的碳减排路径,研究“双碳”背景下行业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去年9月,又组织策划了氮肥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研讨会,旨在交流行业面临的节能降碳形势,讨论氮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的措施。
今年2月,氮肥工业协会组织业内企业参与国家发改委举办的“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培训班”,贯彻落实《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精神。同时氮肥工业协会还对氮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进行解读,并发布鼓励支持的节能降碳先进适用技术。
此外,为满足企业生产对标的需要,促进行业节能降碳工作的开展,氮肥工业协会从2022年起组织开展合成氨、甲醇产品生产的原料燃料消耗对标活动,帮助企业找差距,补短板。
在技术推广方面,氮肥工业协会高度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向业内企业推广等温一氧化碳变换技术;推广优化能量回收网络、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发电、高效电机电器替代、采用高效催化剂、匹配高效反应器等一系列节能技术;推广并探索新型煤气化装置废锅或半废锅流程。同时,还开展超大型/大型合成氨(100万吨/年)、尿素(≥150万吨/年)装置开发,并采用先进技术,预计合成氨综合能耗优于行业能效领跑值,可达1190千克标准煤/吨氨,为国际领先。
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张金国:以工业领域为绿色发展主战场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工信厅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工业领域作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扎实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8%,今年一季度又下降了5.1%。具体工作如下:
一是深入开展能效摸排。目前涉及5个重点领域(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140家企业已全部完成第一轮摸排,并建立了生产装置能效清单,其中60余家企业已明确了技改方案。
二是强力推进节能技改。公布了首批节能技改项目清单,涉及150余家企业、200多个节能技改项目。后续将在梳理摸排的基础上,把挖掘出的节能技改项目充实到项目清单中去,实施动态管理。
三是严格节能监察执法。将节能监察作为依法节能的重要推进手段,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对全省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323家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专项监察。下一步还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业项目,对能耗5000吨以上的企业和项目实施全覆盖节能监察。
四是强化节能基础支撑。为900多家企业特定工序环节、用能系统、技术装备等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提出节能建议2000多条,为企业节能挖潜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江苏省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25年完成“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30%以上”的目标任务。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奎:在国家要求基础上提出更高目标
今年以来,浙江省结合实际,以能效标准引领行动为抓手,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坚持“一盘棋、一本账、一揽子”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扎实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盘棋”,即以“省市一体”推动节能降碳工作部署。今年1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2023年,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产能力争达到100%;2025年,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力争达到50%”,在国家文件基础上调高目标、自我加压。地级市方面,宁波市出台《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行动方案》,提出有目标、有计划、有举措、有项目、有政策、有保障的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宁波路径”。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发布全域能效综合创新行动方案,打造能效引领创新的先行地。衢州市制订《衢州市工业企业碳账户试点方案(试行)》,率先建立工业企业碳账户地方标准。此外,积极发挥镇海炼化、大榭石化、宁波钢铁等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开展节能降碳示范性改造。
“一本账”,即以“四到位”举措推动节能降碳核查。“四到位”是指摸底排查到位、实地核查到位、评审公示到位以及技改指导到位。
“一揽子”,则是通过建立清单化工作体系、分行业制订实施方案、加强政策支持和数字赋能、营造浓厚工作氛围等手段方法,多措并举地推动节能降碳工作落实落细。
下一步,浙江省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聚焦建材、有色、化纤等重点行业,突出以能效标准引领行动为抓手,研究制订《浙江省能效创新引领专项行动方案》,全面加快浙江省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姚延岭:坚持“节能优先”,主抓三项工作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通过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加快淘汰过剩产能、严控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等一系列行动举措,持续推动工业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主导产业比重从44.3%提高到46.8%,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从11.2%提高到22.4%,工业竞争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75%,工业绿色发展动能初步显现。
下一步,河南省将坚持“节能优先”的政策导向,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提升企业能碳管理水平。着重推动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支持能碳管理示范企业建设,加速推动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提升工业企业节能低碳水平。
二是坚持先立后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做大做强风电、光伏、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链,提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绿色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赋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环境。围绕工业节能、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方向,培育一批省级工业绿色发展创新中心、绿色制造系统服务商等专业服务机构。持续开展“节能服务进万企”志愿服务活动,为企业节能降碳“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实施“绿色发展领跑计划”,推动绿色金融等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部署,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广东省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两高”行业为重点,对标国际国内或行业先进水平,推进生产线节能改造和绿色化升级,并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节能诊断。2021年,广东省开展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印染、造纸等行业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634家重点用能单位,以及年耗电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数据中心专项节能监察;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节能 诊断。委托4 0多家 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对300余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工作,诊断服务机构共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60个,预计节能效果77万吨标准煤/年。同时,加强节能监管执法。2022年将在202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基础上,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涉及行业的企业开展全覆盖监察,对照能效标杆水平推进改造升级。
下一步,广东省将继续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和部署,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新建项目严格按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稳妥组织企业改造升级,明确项目改造升级时限以及年度改造计划,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同时,还将积极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等引领行动。
中国石油QHSE部副总经理赵玉柱: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石油力量
中国石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一是突出战略引领。公司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力争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二是着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建设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推动天然气产业链稳健发展。同时,积极稳妥布局发展新能源业务,推进风、光、气、氢、地热多能融合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引领节能降碳。“十三五”以来,公司逐步探索形成以能源管理体系为引领、以成熟度模型为架构、以信息化和优化技术为基础、以系列化标准为指导、以能源管控为目标的“五位一体”节能管理模式。
四是加强炼化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强“两高”项目源头把关,对在建和已投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严把项目入口关,确保新建炼化项目必须达到国家能效约束标杆水平。
五是建立完善碳排放管控体系。制定了《关于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碳交易管理办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下属8家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自备电厂企业全部完成了第一个履约周期的碳配额购买履约;发起成立“中国油气行业甲烷控排联盟”,推动油气行业甲烷管控。
六是强化基础保障。“十三五”以来,集团公司累计测试评价84000多台套重点耗能用水系统(装置、设备),发布实施集团公司节能节水标准40余项。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副总经理陈广卫:落实能效提升行动,走低碳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严格落实国家能耗“双控”目标。截至2021年底,累计实施“能效提升”项目近4000项,实现节能约650万吨标准煤,在石油炼制、乙烯、对二甲苯等业务领域打造了一批能效标杆企业。
中国石化深入推进“双碳”工作,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同时大力开展 “碳达峰八大行动”,助力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中国石化深入开展“能效提升”行动,在油田企业,实施区域一体化能效提升工程;在炼化企业,持续开展加工总流程和装置能量利用环节、能量回收环节及能量转换环节用能优化,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中国石化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自主开发的绿色高效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大型高效节能环保芳烃成套技术、低能耗高效加氢裂化(改质)成套技术在新改扩建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研发推广乙烯裂解炉扭曲片、高效分壁蒸馏塔、高通量再沸器、阻垢型高效冷凝冷却器、新型蒸馏塔盘等节能设备,实现了本质节能。自主研发的油田污水余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炼油加热炉深度节能技术、基于热泵技术的低温余废热综合利用技术等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应用指南和案例》。齐鲁石化分公司采用液化提纯技术,年产百万吨液态二氧化碳用于胜利油田驱油,成为我国首个建设投产的百万吨级CCUS项目。
此外,中国石化还开展了太阳能、风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建成胜利发电厂光伏发电项目,碳减排5.2万吨。建成陕西大荔陆上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可满足2万余户家庭清洁用电需求,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鼓励企业通过电力市场开展“绿电”交易,2022年达成绿电交易量超过去年的7倍。
万华化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为化工新材料行业节能降碳作出更大贡献
万华化学集团紧紧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制定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加大了节能减碳新技术的研究,不断投资新能源,持续推动节能降碳与高质量发展。具体工作如下:
一是全力推进清洁能源布局。万华化学积极开拓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渠道,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公司积极参股核电、海上光伏、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以及分布式风电项目,这些项目全面建成后每年可获得清洁电力权益约145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50万吨。
二是深入实施循环水废热回用项目。公司与江苏河海能源集团深度合作创新热泵技术,实现低成本加工低品位废热成为高品位的热能。该项目正在万华烟台工业园试点,总投资50亿元,计划3年时间完成,今年冬天完成一期项目,为烟台开发区供暖1000万平方米,2023年冬季供暖5000万平方米,2024年全面建成投产,可为烟台市提供1亿平方米城市冬季清洁采暖保障,为万华生产装置提供最多800M W的热量,每年可节约煤炭约2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0万吨。依托该技术,万华将在蓬莱建设占地11.48平方千米的零碳化工产业园区。
三是持续开展减碳新技术研究。万华化学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重整制合成气技术研究,相比传统的造气工艺至少可减碳20%;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二氧化碳生物合成转化技术,产品单细胞蛋白单吨可固定2.2吨二氧化碳。
四是深度优化提升园区节能水平。在生产装置层面,将节能与工艺运行相结合,实现装置内部能量梯级高效利用。在园区层面,充分结合装置间用能特点进行能量耦合,实现园区内能量更加高效集成。
作为以技术创新见长的化工新材料企业,万华将以国家“双碳”目标为指引,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抓手,为化工新材料行业节能降碳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