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电池回收业务再下一城!这个新赛道千亿级?

2024-04-19 21:01:45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4月17日,据巴斯夫中国官网消息:在德国施瓦茨海德,巴斯夫成功启动用于电池回收的金属精炼试验装置。这一采用尖端技术的装置可用于开发工艺流程,并优化创新电池回收技术以及对报废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生产废料的处理。这将有助于在推进规模化使用回收工艺的同时,实现对锂、镍、钴、锰和铜等有价金属的高效回收。

加速入局

巴斯夫电池回收业务再下一城

  据了解,巴斯夫正在施瓦茨海德建设欧洲首个相邻而建的电池材料生产和电池回收中心,上述金属精炼试验装置的启动是该项目的又一里程碑。它是对巴斯夫现有的正极活性材料生产工厂和生产黑粉的电池回收工厂的补充,后者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投产。

  电池回收业务是巴斯夫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板块之一,随着《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生效,巴斯夫在欧洲的电池回收布局加快。1月9日,巴斯夫宣布与瑞典回收公司Stena Recycling达成合作关系,在欧洲进行锂电池回收。双方合作重点是开发改进黑色粉末的生产工艺,以实现锂、镍和钴等金属更高的回收率,从而支持为欧洲电动汽车电池市场构建闭环解决方案。

  负责电池材料与回收业务的巴斯夫催化剂业务部总裁DanielSchönfelder博士(左)和依维柯集团采购主管FrancescoDonat

  同样是在今年1月,意大利商用车制造商依维柯集团宣布与巴斯夫合作,为依维柯集团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提供回收解决方案。巴斯夫将通过机械处理方式把收集的电池加工成黑色粉末,并从中提取和回收镍、钴、锂等制造电池的关键原材料。

千亿市场

动力电池回收风口正盛

  近年来,锂电池回收得到包括化工、新能源以及汽车等多个行业的关注。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所占成本已达到30%~40%,是整车中最有价值的系统。一般来说,车辆使用5~8年,电池容量低于80%,就要步入退役行列。

  根据咨询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持续发展,并从2021年的46亿美元将增长到2030年的228亿美元。而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预测,截止到2027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114万吨;截止到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或将增长至350万吨。

  根据工信部规定,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执行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者12万公里质保。如今8年时间过去了,2024年我国迎来了首批动力电池“脱保”。有行业人士预计,未来8年时间内,国内动力电池质保到期的汽车将累计突破近2000万辆,动力电池退役规模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另外,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也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再添一把火。国泰君安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联席首席分析师庞钧文表示,随着国家回收利用行业政策逐步细化,电池回收商业模式日渐成熟,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先发优势、掌握废旧电池渠道资源、电池回收技术等的产业链企业将有望率先受益。

  市场前景方面,民生证券去年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406亿元,比2022年实际市场规模增长近9倍。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数量达到了11.2万余家。

初现雏形

车企携手电池商跨界合作

  前段时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出席2024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之时曾表示,对于宁德时代来说,问题并非如何翻新电池,而是如何能让废旧电池到宁德时代的工厂进行回收翻新。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的模式一般是锂电池制造商与车企联手布局。除了上文提到的巴斯夫携手依维柯的合作外,今年4月17日晚间,A股上市公司天奇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拟与中国长安、长安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辰致安奇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并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合作开展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业务,目标打造成为西南区域领先的电池回收标杆企业。

  事实上,这种合作模式已有先例可循。早在2020年,著名车企宝马集团便与华友循环(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退役动力电池在工厂叉车上梯次利用的场景,并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汽车制造商。

  在闭环回收领域,宝马集团与华友循环于2022年率先打造了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模式;2023年9月,双方合作再次升级,宝马在华销售的进口电动车也被纳入该体系。因此在国内,宝马电动车到期的动力电池一般有两个流向,一是到达浙江华友循环的动力电池回收基地,进入专业的拆解、分解、提炼程序,最终产生可再生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二是按照动力电池的健康情况,被分发到储能等梯次利用场景当中。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