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于史册的16枚印章——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观见闻

2024-10-23 17:56:02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1号印章在哪里?”

  “1949,1949呢?”

  “与国同行的起点,谁有与国同行的起点?”

  ……

  嘈杂而兴奋的话音,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星海园区生物楼的前台一角发出,久久不息。这是10月16日下午,2024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举办期间,组织前赴大化所参观时的一幕。前台年轻的女接待员含笑看着拢成一堆的脑袋。“习以为常了。”她告诉随行的中国化工报记者,这一幕她已经看过无数次。

  引发哄抢的是16枚不同颜色的印章。原来,进入展厅时,每个观众都可以领取一本“科学探索护照”,那上面以精美的简笔画,记录着大化所75年来的16件大事——也是16个重要发展节点,其颜色、内容与这16枚印章一一对应。观众们可以将印章盖在“护照”对应的每一页上。“1号印章”“1949”“与国同行的起点”所指相同:编号为1内容为“1949与国同行的起点”的那枚橙红色印章。

QQ20241023-102122.png

  除了橙红色的“1949与国同行的起点”外,从紫红色的“1956合成的燃料”到紫色的“1978氢能澎湃”直到栗褐色的“2022流动的电池”,每一枚都代表着大化所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16枚印章,将大化所75年报国为民的贡献、荣耀和科学家精神,深深戳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在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成果展示冲击着每一个观众的眼球。担纲解说的大化所副研究员文志勇,将成果一一介绍。“自建所之日起,我们就秉持着一个朴素的理念:国家需要啥,我们就干啥。”文志勇介绍说,自1949年建所起,大化所就连续承担了液体燃料合成、原子弹气体分析、航空煤油工业化生产、原子能用重水研制、合成氨技术开发、中空纤维氮氢膜分离器攻关等一系列涉及国防民生的科研任务,对应的6枚印章,也是年轻的共和国打破垄断、稳定民生的缩影。

  大化所还见证了氢能的“三起三落”。1968年,大化所承担航天氢氧燃料电池的研究任务,1978年造出两台样机,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航天启用主能源碱性氢氧燃料电池,可惜未能实际投入使用,只留下一枚紫色的“氢能澎湃”印章。但是,这次研究任务的开展也为氢能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2008年,大化所尝试在奥运会大巴车上采用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又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乘用车中应用了自研的动力系统。今天,大化所已经将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迭代突破到民用领域,研发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飞机等全新技术。

  “业内有时候会说,我们就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的‘黄埔军校’。”文志勇说道。

  时间线靠近21世纪的几枚印章,内容变得更“高”、更“绿”、更“新”。

  看着形如沙漏的催化剂控制器放大模型,很难想象到它只有十几厘米高的原型,是如何精巧控制航天器和火箭的方向,为“长征”“东风”“天宫”“北斗”“玉兔”掌舵。这就是1980年大连化物所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肼分解催化剂,使我国成为至今世界上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沙盘模型也让观众们了解了大化所在能源化工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仅在煤化工领域,大化所就布局超过40年,历经两代以上科学家的研究,实现了煤制烯烃、煤制乙醇等大宗化工品的工业化生产,在石油化工废气资源利用、废水废气处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技术突破。2020年的“液态阳光”示范项目,更是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另一边,电池展品引得大家纷纷体验。将掌心贴在5厘米见方的电池片上,人体与空气的温差产生的电能就足以带动小风扇不停旋转,更大型的太阳能电池则能让无人机在高空平流层持续飞行21天……2022年由大化所提供技术支撑建成的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更为间歇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平滑入网的技术平台,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电池堆的造型也被选为了第16枚印章“2022流动的电池”。

QQ20241023-102252.png

  展厅参观的路上,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大化所成立75年来在此工作过的27位院士。从晚年记忆严重衰退却仍然不忘研究工作,为大化所定下发展基调的张大煜,到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两度上书促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的张存浩,再到今天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张涛、李灿、包信和、刘中民等,他们和大化所历史上无数科研人员一起,肩负时代使命,怀揣报国之心,点燃创新之光,上及高天,下探深海,将大化所的“科研圈”越画越大,接力执刀刻下了16枚鲜艳的印章。

  走出展厅,回首望去,“秉承矢志·化物报国”的题字上仿佛还能看到75载岁月翩然而过的痕迹。两层小楼立在夕阳余晖中。文志勇说,那正是1号印章所刻“1949与国同行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