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创新引领,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访全国人大代表李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石化产业龙头的炼化企业要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此,本刊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
《中国石油和化工》: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字频现,“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全国两会期间也正继续引发热议。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请您谈谈能源化工企业应当如何继续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李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创新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领跑”工程,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动能。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精准对接省国资委“十二条”创新激励政策,探索实施科技创新“五项特别规定”(重大创新转化项目报备后边建边批,科研资金按需投入、年初估算、不限预算,科研人员配备不限编制、薪酬不设“顶板”,急需的科研设备及材料自主采购、不用招标、事后审计,课题上的事课题长说了算、课题外的事集团帮着办),健全完善节点重奖、里程碑重奖、效益分红、股权期权、年度评比表彰等“五位一体”激励机制,推广量化闭环考核管理、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保护等重大举措,拓宽“聚凤筑巢”柔性引才用才新路径,搭建起以国家战略+转型方向为牵引,以“六个一批”(建设一批战略引领型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共享型孵化企业、研发一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建成一批产品研发型全流程重点实验室、搭建一批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平台,以“工资靠课题,奖金靠成果”机制为抓手,以产销学研用一体化协同为依托,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的现代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敢为敢当、敢闯敢试、敢于首创”新风尚。
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充分发挥集团在全省率先成立的科技创新委员会作用,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平台、全流程实验室等协同发力,重点聚焦国家战略、产业转型,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开展战略课题前瞻研究,聚力攻坚关键技术。近期,我们立项科研项目1194个,预计研发总投入172亿元。其中,2024年投入118亿元,重点打造“6+2”重大创新项目新格局,即氨基己腈、矿井绿色减碳地面瓦斯抽采、对位芳纶、全钒液流电池、井下充填开采、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粉体等6个接续创新项目,以及源网荷储绿色电力体系一体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施、煤基碳材料耦合工艺技术研究两大攻关突破项目,培育形成更多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硬核实力。
实施专精特新“星变计划”。把“科技+资本+产业”培育模式作为产业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实现路径,加大对高品质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未来产业关键领域的攻关和转化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同时,积极把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资本力量、产业基金等,推进7家专精特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争取5年内上市2-3家公司,进一步壮大平煤神马“上市军团”。
大力实施数智化转型。以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为引领,聚焦产业数字化赋能升级和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两个中心,围绕“智慧企业、智能矿山、智能工厂”三大业务板块建设,着力打造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云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及共享运营中心三大数字中心建设,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数字产业,加快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生产少人化,努力建设“智慧平煤神马”。目前,集团100多项核心业务“上云用云”,数智化程度突破65%,达到行业一流水平。
《中国石油和化工》: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请您从能源化工产业的角度,谈谈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贵公司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哪些超前部署?请您展望一下企业未来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和布局。
李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持续做优做强以煤盐为源头的尼龙化工、碳材料、硅材料及新能源等特色黄金产业链,谋划打造豫西南先进材料产业长廊,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积极融入新型工业化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打造世界领先的高品质原料煤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依托品质世界第二、全国第一的主焦煤资源优势,坚定煤炭“取其材、用其能、固其碳、不污染”思路,持续深化“大精煤”战略,推动原料煤产品比重提高到70%以上,实现“燃料为主”向“原料、材料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加强产学研协作,探索煤层气、地热、矸石、矿井水、采空区等资源化利用路径,推动固废综合利用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
打造世界一流的尼龙全产业链。立足集团工业丝、帘子布产能全球第一,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等优势,按照“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强化机制改革、自主创新、开放带动、链式协同,做深做精做尖芳纶制品、阻燃纤维、高端尼龙、生物质尼龙等战略前沿领域,打造了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碳基尼龙化工产业链,构建了涵盖原料、中间体、工程塑料、纤维的尼龙66和尼龙6优势互补的“大尼龙”产业格局。目前,尼龙产品总产能达到200多万吨,高端产品占比80%以上。尤其是围绕集团主导、政企联建的“中国尼龙城”,加快建设己二腈、氢氨、氨基己腈等关键项目,发挥好集团海外公司、仓储基地作用,深入潜力市场、新兴市场、超级市场抢订单、拓市场,力争3-5年内“中国尼龙城”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营业收入实现1000亿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集团氢氨项目已于2月28日正式投产,可有效解决园区氢气、液氨等原料短缺问题。
建成行业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坚定不移走以光伏、储能带动新材料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全钒液流电池、锂电池等新兴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其中,新能源方向上,积极布局3GW光伏电站、风电、绿氢等“新能源+储能”产业,加快建设绿电绿氢、源网荷储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快速打造整体规模30GW、转换效率世界一流的光伏“超级工厂”,并利用自身煤焦到针状焦产业链优势,布局负极材料,打造全产业链储能电池材料。新材料方向上,以半导体材料为龙头牵引,大力建设高纯硅烷、石墨烯材料、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粉体等重大项目,持续迈向电子级材料等中高端领域。目前,拥有世界技术先进、单体最大PERC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生产线,光电转化率达到行业领先;突破规模化生产高纯度硅烷气核心技术、填补国家空白、形成国产替代;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粉体项目填补“河南空白”,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产能达到500吨,且实验室成功生长出河南省第一块八英寸碳化硅单晶,2024年年底粉体可实现产能2000吨;全钒液流电池核心部件全部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技术领跑全球。
打造豫西南先进材料“产业长廊”、布局国内外市场。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实施开放带动提升行动,持续优化国内外产业布局和投资经营方式。一方面,融入国内大市场,依托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以平顶山煤炭基地为“腰部”支撑,“中国尼龙城”、许昌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园为核心区,沿许南公路横向延伸、纵深发展的豫西南先进材料“产业长廊”,建成中原腹地尼龙新材料、硅碳先进材料千亿级产业高地,辐射郑州—许昌—平顶山—南阳特色产业生态带,形成产城融合、县域发展、乡村振兴立体化发展大格局。同时,抓住扩大内需、产业转移重大机遇,积极在长三角、新疆自贸区、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开展项目建设、能源开发、国际营销、货运仓储等业务。另一方面,借势“一带一路”走出去,强化尼龙产业的国际化经营,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建立海外公司,设立欧洲仓库,探索在东南亚、中亚五国、中东、非洲等新兴潜力市场开展产能转移、业务拓展,不断提升集团尼龙产业全球市场占有率。
未来一个时期,集团将锚定“两个确保”、践行“十大战略”,以“材”“能”企业为坐标,以“资本+实业”为双翼,以绿色低碳为特色,大力发展以煤盐为源头的尼龙和硅碳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未来产业,加快进军高端尼龙、芳纶制品、负极材料、半导体材料、绿能储能、煤层气开发等绿色高端产业领域,力争到203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工业产值2000亿元,利税总额稳定在300亿元以上、向500亿元奋斗,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高技能人才和研发人员比例行业领先,成为“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优秀高端功能材料一流企业。
《中国石油和化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请您谈谈能源化工,尤其是现代煤化工企业如何实现传统产业和数字化融合,平煤神马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毛: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不仅能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结,还能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些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坚持把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了以提升企业数字核心竞争能力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和实施体系,重点聚焦产业数字化赋能升级和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智慧企业、智能矿山、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平煤神马”。目前,集团数字化转型实施单位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在智能矿山建设上,近5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按照“新建矿井必须上,灾害严重矿井优先上,其他骨干矿井加快上”的原则,建成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1座,省级智能化示范煤矿11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4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97个,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完成率达到87.3%,供电、排水、压风、灯房等生产场所基本实现无人值守,提升、辅助运输系统均实现远程集中控制,部分生产环节、关键地点实现机器人巡检代替人工作业,主体矿井全部完成万兆工业网、井下视频监控平台和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集团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人均工效提高20%以上,智能化掘进工作面人均工效提高30%以上,煤矿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采掘一线作业环境持续改善,职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且优化用工4000余人,矿井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其中,以十矿和平宝公司为试点的“5G+智能矿山、5G+智能选矸”项目建设,成功荣获国家“绽放杯”5G应用比赛全国一等奖。
在智能工厂建设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坚持以“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过程装备数字化、经营过程决策智能化”为标准,以研发、设计、工艺、生产、检测、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集成优化和数据驱动为目标,根据各单位行业特性、智能化基础,分类分级制定地面生产单位数字化转型暨智能工厂分级评价标准,科学构建集团智能工业生态体系。目前,已建成河南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省级智能车间7家、省级智能工厂8家,部分主要地面生产单位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7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
在智慧企业建设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坚持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经营管控能力,基本建成信息融合共享中心、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成功打通人、财、物、产、供、销及协同办公等12项管理业务,实现经营管控业务全覆盖、数据全共享、系统全应用,达到财务管理“一本账”,社保管理“一个池”,设备管理“一个库”, 编码管理“一张图”,物资供应“一条链”,数据分析“一张表”,协同办公“一网签”的建设效果。同时,建成能源化工行业首家跨业务、多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服务煤焦、尼龙、盐化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家,有效降低了数字化建设及运维成本,避免了建设过程中简单粗暴的资源堆砌,促成了技术“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
《中国石油和化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比较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您今年将带来怎样的议案?
李毛:今年,我带来的建议是关于开发利用煤矿等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空间资源。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资源需求不断提升,尤其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大量矿山逐渐进入闭坑或停产状态,留下了众多井下废弃巷道(腔体),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了解,我国现有的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空间资源约175亿立方米,每年新增量就达到数亿立方米。我们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所属的各类矿井废弃巷道(腔体)地下空间资源约1810万立方米(煤矿废弃巷道150万立方米、盐穴腔体1660万立方米),其中埋深超500m的约1710万立方米。
井下废弃巷道(腔体)作为特殊的地下空间资源,在储气、储油、储能、封存CO2、抽水蓄能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对于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民生保障,以及国家战略能源储备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其潜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探索应用已在国内不少地方落地。我们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就依托丰富的盐矿资源优势,与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合作打造中部地区盐穴储气第一库,还配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筹建盐穴储氢中试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盐穴储氢库。但从全国范围看,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缺乏整体性和体系化的顶层设计,相关科研投入、人才储备、开发利用不足,导致大量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空间资源闲置,极易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和严重安全隐患,难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井下空间资源变废为宝。
因此,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矿等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范围、程序和监管措施。国家、地方、企业联合设立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可利用的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维护改造。
二是全面调查评估摸清家底,建立全国井下废弃巷道(腔体)资源数据信息平台,明确各类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的空间分布、结构安全状况以及再利用的可能性,实现全国“一张图”资源整合、动态监测、科学管理。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可将企业所属资源评估后作为资产划归企业,并视为企业的利润组成部分,鼓励企业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井下废弃巷道(腔体)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努力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实现资源化、可持续利用,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