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基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

2023-07-28 14:16:10 作者:杨晓宇 刘雅文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要求,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因应形势,不断改进发展“方程式”。石化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大型石化基地作为石化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在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至今已过去近10年时间,作为国内石化基地代表的沿海七大石化基地集群化效应日益显现,七大石化基地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如何?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石化产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本刊独家专访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

  七大石化基地集群化效应显现

  为什么要在沿海布局和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回望历史,杨上明认为,这是一个时期内我国石化产业走规模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殃及世界石化产业,在国内石化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业内认识到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时间来到2014年,当时全国已建成23个千万吨级炼油、8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炼油和乙烯产能稳步攀升,但集约发展程度却偏低,与当时的世界石化产业强国相比差距较大。从规模上看,全球大型石化基地炼油达到世界级为4000万吨左右;再看布局,从美国的墨西哥湾、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到沙特的朱拜勒、韩国的蔚山、日本的千叶等,石化强国都是以炼油化工一体化、集约化模式建设。而反观我国当时的情况,全国共有240家炼油企业,除藏黔滇晋渝外,各省市区都建有炼油厂,但平均规模仅为308万吨。相比之下,当时全球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为742万吨。

  “2014年,园区化、基地化发展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但当时国内炼化一体化水平还比较低,炼化项目生产油品多、化工品少,芳烃作为聚酯产业的原料大量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50%,制约了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当时石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外部环境,社会上‘谈化色变’,一些大项目上马又遭遇‘邻避困境’。”杨上明说。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扭转重大石化项目布局分散的局面,通过科学合理规划,优化调整布局,从源头上破解产业发展的“邻避困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国家出台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于当年9月获国务院同意,并于2015年正式发布。《方案》提出,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

  经过近10年发展,在杨上明看来,七大沿海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政策、区位优势,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集群化效果正在显现。截至目前,七大沿海石化基地的炼油产能总计1.39亿吨/年,乙烯产能总计1440万吨/年,对二甲苯产能总计2190万吨/年。

  具体来看,上海漕泾基地以化工新材料为主,重点建设创新策源地,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已投运;浙江宁波基地镇海炼化已形成2700万吨/年炼油和220万吨/年乙烯产能,集聚了大榭石化、万华化学等一批石化行业龙头企业;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作为宁波基地拓展区,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炼油、乙烯、对二甲苯规模均位列国内第一;大连长兴岛石化基地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江苏连云港基地盛虹炼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先后全面投产;广东惠州大亚湾基地、福建古雷基地重大项目也稳步推进建设。

  “可以说,《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实施,阶段性地解决了我国石化产业规模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这三个问题,阶段性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杨上明说,特别是民营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加速发展。

  世界级新材料基地成转型方向

  2020年以来,随着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煤制烯烃项目、乙/丙烷制烯烃项目等相继建成投产,大宗通用石化产品产能快速释放,我国石化产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

  首先是炼油产能持续结构性过剩。2022年,中国炼油能力达到9.2亿吨/年,原油加工量6.76亿吨,富余产能2.5亿吨左右;其次,烯烃和芳烃产品产能大增。2021~2022年国内新增乙烯产能高达1375万吨/年,增幅达40%,乙烯下游产品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环氧乙烷产能大幅提高。2019年以来,对二甲苯新增产能已超过2000万吨/年,年均增长超过30%。

  “石化基地发展也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大宗基础化工原料产品的产能已经很多,园区未来还是要向生产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转型,最终要靠这些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杨上明说。

  杨上明进一步阐述道,一方面在“双碳”背景下行业产能总体过剩趋势进一步显现,大宗原材料加工和中低端基础化工原料产品受到政策和市场双重约束,发展空间愈发有限,大型项目上马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将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因此要形成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抗压能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

  从石化产业发展整体发展趋势看,杨上明介绍说,国内目前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供应不足,关键技术还是受制于人,难以支撑下游高端制造业发展。

  从技术角度看, “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亟需加快化工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问题。“要把原始技术开发和市场应用技术开发结合起来,推动市场应用和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以需求响应研发的模式,才能有效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杨上明建议。

  从产布局角度来看,杨上明认为,应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大型石化基地布局新材料基地,进一步构建布局区域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化工新材料实际上是基础石化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实现集中统一的基地化布局,更好实现原料低成本、绿色化、便捷稳定的供给。建设世界级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正是我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现实选择。”杨上明如是说。

  杨上明强调,目前七大基地建设程度不一,但在“双碳”目标下,未来均需要改变依靠建设高耗能项目、使用传统化石能源带动产业发展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主动作为,做好“加减法”,各基地要结合自身特点,实施“存量减碳+增量近零+碳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带动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石化产业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石化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下游带动性强的特点。如何把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杨上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杨上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就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杨上明强调,具体来说,就是要紧抓未来3~5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并抓住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以龙头石化基地为基础和核心,加快构建一批跨领域、延长链的世界级规模和全球领先水平的产业集群,如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以及东南沿海、东北地区等特色鲜明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区域跨行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化发展要看两个维度。”杨上明分析说,一方面,从石化本身的维度,围绕石化产业链条实现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石化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石化产业集群要对接区域内的大产业链条,形成跨行业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经济“内循环”,强化整个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

  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例,首先自身要延链,充分利用基地现有的化工原料资源,发展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接下来要发挥集聚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充分用好基地拓展区土地等要素资源,形成上下游石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要考虑浙江省内台州、嘉兴等地市成熟化工园区,互相承接化工原料向下游发展化工新材料,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杭州湾南岸“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在更高的维度,则要与浙江省的优势产业如纺织、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对于从业近40年,参与浙江省石化产业及舟山石化基地相关研究、论证、规划工作近20年的杨上明来说,舟山基地的实践经验表明,石化基地产业链规划首先要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其次是对接当地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在“问诊把脉”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要回答好石化产业在当地应发展到什么规模?下游向什么方向发展?这两个问题。

  “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如只是简单复制照搬其他地区的产业链模式,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这就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杨上明说。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石化行业不能只是充当原料供应者的角色,而是要作为区域产业的龙头,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 “如果一个地区产业链条短粗,下游产业不具备优势,那么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会根据市场需求流通到别的区域。这就难以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杨上明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在有龙头石化项目的地区培育下游产业,主动创造市场。

  “无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都需要我们从业者转变思维,树立石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杨上明如是说。